行內新聞
探秘德國工業4.0:生于憂患發布日期:2016-08-01 09:59:52
“工業4.0”抗衡美國
“工業4.0”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德國對美國的危機感和極高的競爭意識。CPU、操作系統、軟件以及云計算等網絡平臺幾乎都由美國掌控覇權。近兩年來,Google開始進軍機器人領域、研發自動駕駛汽車;Amazon進入手機終端業務,開始實施無人駕駛飛機配送商品……美國互聯網巨頭正在從“信息”領域加速進入“物理”業務領域。顯而易見,這一趨勢對制造業的破壞性影響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德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所以說,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自不予余力地推動“工業4.0”,其實還有其背后的用意——德國政府在未來的科技戰略中之所以*重視“工業4.0”是因為與美國的競爭。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工業可編程控制器等的創新和應用,推動了制造業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在這一過程中,盡管德國擁有世界一流的機器設備和裝備制造業,尤其在嵌入式系統和自動化工程領域德國更是處于領軍地位,但德國工業面臨的挑戰及其相對弱項也顯而易見。一方面,機械設備領域的全球競爭日趨激烈,不僅美國積極重振制造業,亞洲的機械設備制造商也正在奮起直追,威脅德國制造商在全球市場的地位。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是德國工業的相對弱項。為了保持作為全球領先的裝備制造供應商以及在嵌入式系統領域的優勢,面對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挑戰,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其目的就是充分發揮德國的制造業基礎及傳統優勢,大力推動物聯網和服務互聯網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形成信息物理網絡(CPS),以便在向未來制造業邁進的過程中先發制人,與美國爭奪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話語權。
美國是利用互聯網優勢,向未來制造業進化。德國是基于制造業基礎,向未來互聯網融合。
德國的“工業4.0”戰略詳盡描繪了信息物理系統(CPS)概念。希望利用CPS系統,開創新的制造方式,通過傳感器物聯網緊密連接物理現實世界,將網絡空間的高級計算能力有效運用于現實世界中,從而實現“智能工廠”,使得在生產制造過程中,設計、開發、生產有關的所有數據將通過傳感器采集并進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產系統。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工業4.0”是德國希望阻止信息技術不斷融入制造業之后帶來的支配地位。一旦制造業各個環節都被云計算接管,那么制造業還是制造業嗎?所以,“工業4.0”希望用“信息物理系統”升級“智能工廠”中的“生產設備”,使生產設備因信息物理系統而獲得智能,使工廠成為一個實現自律分散型系統的“智能工廠”。那時,云計算不過是制造業中的一個使用對象,不會成為掌控生產制造的中樞所在。
“工業4.0”壓制中國制造業
近年來,從中國機械產業的高速增長中,德國看到更多的是“德國制造”自身的危機。除了抗衡美國之外,德國“工業4.0”還意在對中國的壓制。
數據顯示,德國以16%的份額占據2013年在全球機械出口首位,中國以11%份額,略低于美國,位于全球第三。同時,在全球設備制造業的32個子行業中,中國已經在7個子行業中取得了領先地位。更有甚者,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的一篇相關分析報告曾提出警告:“歐洲機械制造商必須意識到,競爭環境已經改變,必須對越發明顯的威脅做出反應,否則他們將被來自中國的咄咄逼人的挑戰者打倒。”由此,德國《世界報》網站在2014年3月27日報道稱“中國機械制造業嚴重威脅德國!”
下一條:三坐標的結構形式